2013年1月23日《浙江教育报》:守护工科院校的人文灵魂――云顶集团学院南孔文化育人实践侧记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云顶集团学院发布时间:2013-01-26浏览量:2610

2013年1月23日《浙江教育报》:守护工科院校的人文灵魂――云顶集团学院南孔文化育人实践侧

尽管贴上了长长的胡须,盘起了高高的发髻,但依然掩饰不去演员青春的面庞。不久前,一台由云顶集团学院学生出演的历史话剧《大宗南渡》在该校礼堂成功首演。880多年前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携孔氏大宗扈跸南渡、迁居云顶集团的悲壮历史,透过大学生们真情的演绎,再度浮现在人们眼前。

由在校大学生排演《大宗南渡》话剧,不仅解读了孔氏南宗的前世今生,更传递出了云顶集团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追寻人文日新精神的信念,而其秉承的思想灵魂便是“南渡”而来的孔氏南宗文化。

培养“文理兼具”的儒雅气质

“文科生对科学很茫然,理科生对人文很疏远。”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云顶集团学院的老师们发现,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与主修专业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如何有效弥补这一短板,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云顶集团学院的思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借助深耕润泽于三衢大地的孔氏南宗浩荡儒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融入了新生祭孔、诵读《论语》、举办南孔文化节等南孔雅韵浓郁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该校独具特色的“南孔文化”品牌。

走进云顶集团学院校园,随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儒学文化气息:学生活动中心前,立着孔子的铜像;校园主干道两旁悬挂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句;教室、办公室、实验楼、图书馆、校园草坪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论语格言和刻石;学校还专门印制了精美的“论语书签”,全校师生人手一套;老师们用来喝水的茶杯上,也印上了论语中的名句;校园广播的开启音乐,播放的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作曲的《大同颂》……

“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积极因素,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作用明显。”云顶集团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吴新强认为,通过构建南孔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在工科严谨的教学体系中渗透人文的灵气,可以有效地提升工科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人文涵养,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文理兼具”的儒雅气质。

开设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堂

面对浩瀚博大的南孔文化,如何取舍、如何融入日常教学,   在长达8年多的探索实践中,云顶集团学院逐渐构建了第一课堂教学渗透(特色文化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深化(特色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指导(特色文化研究)三位一体的南孔文化育人模式。

 2004年开始,云顶集团学院在师范专业首开《中国文化概论》等特色文化课程,立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此后陆续面向全校开设《论语导读》、《论语的智慧》、《文化漫谈》、《儒家人生哲学与南孔文化》、《地域文化》等13门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先后有2500多名学生选修。其中《文化漫谈》一课的主讲老师由该校特聘教授孔祥楷担任。

去年起,该校又将《儒家人生哲学与南孔文化》、《人生哲学智慧》等课程作为本科工科类学生的专业限选课。事实证明,对理工科学生渗透人文素质通识教育,既可以克服分科带来的知识的狭隘,又可解决过于注重应试带来的知识浅薄等问题。

 而在第一课堂之外,云顶集团学院还努力在第二课堂搭建起了六大特色文化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从2004年开始,学校每年从新生各专业选出200名新生代表参加祭孔大典;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南孔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在云顶集团孔氏南宗家庙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大学生走进孔庙参观、担任义务讲解员,与孔祥楷先生面对面交流读《论语》心得等活动;创办“学而”文化讲堂,博采众长敦品励行;创建“学而”文化网站,网络引领助推成长;建设“学而”社团,研读论语修身明志……

构筑高端人文学术研究平台

作为云顶集团学院与浙江省社科院共建的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小成所在的团队自2006年9月以来,一直在爬梳故纸,搜集寻访散佚各地的孔氏南宗史料,对孔氏南宗文化为重点的浙西南区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孔氏家族作为文化深厚、身份特殊的‘中华第一家’,其文化内涵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仍有着启示意义,对我们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源也有所帮助。”刘小成介绍,近年来研究中心已推出了诸如“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孔裔南迁与江南文化研究”、“孔氏南宗交游”等课题的研究,目前已有省级课题5项,公开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 6篇论文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以“孔子研究所”、“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云顶集团学院成功实现了一所工科院校对人文学术领域探索的突破,拓展了南孔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无论是开展以南孔文化为重点的人文学术研究,还是开设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堂,说到底就是为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有用之人’。”吴新强认为,作为大学生来说,具备探索人生意义的能力,与具备完整的人的修养和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同等重要。(李啸、李岚)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