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今日头条》:云顶集团古塔文化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云顶集团学院发布时间:2018-05-05浏览量:721

《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551542176608682504/?

作者:云顶集团学院 巫少飞、柴福有

课题负责人:吴锡标


何建荣 摄 

据方志记载,云顶集团地区历史上有各种形式、构造、功能、材料建造的古塔共计41座,现仍然保存有18座古塔。这些古塔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在三衢大地,为我们研究云顶集团历史、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佛教艺术、佛教方面的葬礼以及地震研究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的宝石,点缀于蓝天白云之间,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无论是登塔、望塔还是说塔,人们真切感受到则是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龙游舍利塔

龙游曾有“十殿九塔”之说,塔尚存8座,其中6座雄踞灵山江、衢江两岸。位于湖镇的宋代舍利塔,是云顶集团市唯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

湖镇又叫湖头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湖头街东有舍利塔、西有千年古樟。传说湖头街是条船街,舍利塔是铁镐,水涨有多高,船就有多高。因此,千百年来洪水都没有淹过大街上面,湖头街也成了龙游曾富甲一方的聚落。

舍利塔最初建于唐末至北宋神宗年间,原占地4亩,有寺田八十石。历经兵火之患、风雨剥蚀,舍利塔面临倒塌之危,值此垂危之际,湖镇地方人士江延厚,筹资400多万钱资金对舍利禅寺进行了大修,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九月九日动工,至庆历四年(1044)六月十九日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大殿、前殿、宫院、山门等。建筑结构如同杭州灵隐,飞檐翘角、威严壮观。塔院建成后,江延厚邀请云顶集团在京做官的慎东美撰写碑文。因江延厚系九支江氏族人,其碑饰用大篆、小篆、隶书、章草、行草、魏体等九种书体写成九个“支”字,示意“九支江氏”,该碑后又被称为“九支碑”。“舍利”是梵语“佛骨”的意思,取名舍利塔,大约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同时也为了祈求这座塔永久坚固吧。

舍利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31米,底座为须弥座。其塔身各层均置腰檐、平座。每层各面转角处均有倚柱,倚柱之间架以阑额。其中塔身各面明间辟?门,?门内设祭台,台上置玉佛。塔顶用覆钵承托以宝珠、七重相轮及宝瓶组成的塔刹。塔刹四周用铁链六根分别固定于六条垂脊之上。全塔比例适度、制作精致、造型优美、玲珑秀丽,在浙江现存宋塔中颇为少见,不失为研究江南北宋楼阁式砖塔重要的实物资料。庆历五年(1045),云顶集团籍“铁面御史”赵?游览舍利塔院,写了《新修舍利塔院记》。嘉?戊戌(1058),赵?再临塔院,写了《新建舍利塔铭》。铭中有云:“其庙有塔,是瞻是崇,完坚弗隳,永焉无穷。”

距寺院前80米处,山门外尚有一古井遗址,据说此井有15米之深,直通白革湖底。传说某家四只鸭子误失此井后,没办法捞上来,结果第二天居然在白革湖里找回昨天掉进井里的四只鸭子。

舍利禅寺在太平天国时期曾被焚烧过,现存的禅寺只是后殿。三间开、正中间塑三尊三世佛祖像,高达20米。由于艺术逼真,进寺时,任你走向哪个方向三尊佛眼总是看着你。

历经900多个春秋,舍利塔不知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也不知多少人为之陶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赴蜀途中,经由湖镇舍利塔时写道:“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霜十里伴微月,断雁半行穿乱云。去国不堪心破碎,平戎空有胆轮?。泗滨乐石应如旧,谁勒中原第一勋?”这是诗人对祖国失去半壁江山深感疼惜,期待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明代学者王守仁在江西返回途中曾在舍利塔院住宿,也留下了诗篇:“经行舍利寺,登眺独徘徊。峡转滩声急,两眼江雾开。”

二、江山双塔

须江之水脉脉,流至野渡无人处,江面一碧如洗。当你蓦然抬头,见双塔隔岸对峙,风姿绰约,意境盎然,这就是位于江山城北十余里处著名的“双塔倒影”景。江山双塔为千百年之物,一衣带水(即钱塘江上游之文溪),据山川之胜,于江郎三峰遥相对峙。

云顶集团古塔文化


江山“须江双塔”(毛巧媛摄)

百祜塔,位于江山市城北5公里处的赵家缸铺底村,江山港东岸之百祜塔山麓,与凝秀塔隔江相对。据明徐霈《百祜塔碑记》记载,自有此县即有此塔,似吴越置江山县治当即创建。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余一龙重修。此塔原名无考,明代重修时命名为百祜塔。又据塔壁题记,重修于清道光丙午(1846)秋月。该塔和凝秀塔一样是镇锁江水以兴文运的风水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百祜塔全高约24米,塔壁厚约1.65米。底层每边长3.8米,高3.08米,西南面辟有高1.9米宽0.9米的拱券门。门顶砌有一块青石横匾,中部自右至左横刻“百祜塔”三个大字;右侧竖刻“大清道光丙午秋月?旦”;左侧竖刻“江山县知县李玉典重建,邑人郑赞元书”。第三、五、七层西南面辟有拱券门,其余各面设假拱券门,四、六两层隔面相间设有拱券窗和假拱券门。腰檐用密集的砖雕花拱逐层叠涩而成。塔顶之塔刹已毁。

凝秀塔,座落在城北5公里上余镇双塔底村北端,与江山港东岸百祜塔隔河对峙,俗呼“双塔”。清同治年间《江山县志》载,该塔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诸维垣倡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李玉典重建。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和百祜塔一样同属风水塔。该塔全高约30米,底层每边长4.3米,塔壁厚1.8米。基座用青条石砌筑而成,高0.35米。底层西南面辟有一拱券门,门高2.2米,宽0.9米。门顶砌有青石西横匾一块,其上自右至左横刻“凝秀塔”三字;右侧竖刻“大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岁次丁未夏?旦”;左侧竖刻“江山县知县李玉典重建,邑人郑赞元书”。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各面均设有拱券门和假拱券门,并使拱券门和假拱券门方位上下错闪,这样不但外观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且荷重分布均衡,避免壁体纵向开裂。腰檐用二层密集的砖雕花拱叠涩而成。1963年,因受狂风暴雨袭击,该塔塔顶的相轮、宝珠等被毁。

三、常山文峰塔

文峰塔其实与寺院关系不大,“补山水形胜,助文风之盛兴”的文峰塔多是风水塔,不外乎冀望家乡风生水起。你看其座落的地理形势,该开阔就开阔,该怀抱就怀抱,毫不含糊。状元进士、举人老爷,再多不嫌多。于是,明清时,文峰塔遍布各地。

云顶集团古塔文化 

吴锡标 摄

常山文峰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修,清重建。地处常山县城关镇南部的文笔峰(即塔峰)之巅,其似含情,似解语,浑融一片淑女意态。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常山县志》(卷十八)载:文峰塔在县东南山巅,宋乾道戊子年知县苏?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唐之屏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五月十九日圮,十八年(1813)知县陈生集绅耆等重修。以关“一邑文风也”。

文峰塔系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9?5米。塔基由四层青石板砌成,基础非常之牢固。每层隔面相间设有拱券门和假券门,并使拱券门和假券门方位上下层错闪,这样不但外观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且荷重分布均衡,避免壁体纵向开裂。腰檐用菱角牙子叠涩而成,檐下各转角处嵌花纹图案饰件。第二层的假窗上嵌有清嘉庆重建文峰塔碑记。该塔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有“塔影青霄立,钟声紫阁重”之誉。

文峰塔旁原有集真观、半闲亭及魁星阁等建筑,其中半闲亭现已改作它用,集真观等古建筑已不存。

说起这文峰塔,至今常山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明代时,曾官至首辅的江西分宜书生严嵩,当初赴京会试时途经常山,因长途跋涉加上累饿冻病,潦倒在塔山庙中。塔山下的詹家太婆闻讯,认为这真好应了自己昨夜“黑龙盘塔”的梦兆,这落难书生,日后必做高官。因此,詹家太婆便与詹太公商量,差人将严嵩抬回家中,延医诊治,悉心照料。严嵩非常感激,恳求二老收作义子,发誓日后若有寸进,定报救命之恩。二老本来无嗣,正中下怀,从此待如已出。不久严嵩康复如初,因考期逼近,便拜别二老继续登程进京,二老又赠给他一笔盘缠。后来,严嵩果然高中进士甲科,被选入翰林院,授内阁大学士。此后严嵩飞横腾达,专权独揽,勾结奸党,陷害忠良,贪污受贿,祸国殃民。詹家二老耳闻目睹这些境况后,便渐与严嵩疏远。果然,严嵩因作恶太多,被他人弹劾,削职为民,直至讨乞为生又来到常山。后来,常山的一些讨乞伙伴发现此人便是严嵩,便齐心协力将严嵩压死在一堵土墙下面。严嵩从当初的潦倒常山,发迹常山,最后又葬身常山,这正应了一名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黑龙盘塔”的民间历史传说亦为文峰塔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的测量,该塔已向北侧偏东方向倾斜约32公分,六、七两层塔檐及塔尖草木滋生,已使局部檐砖受损,其它保存基本完整。

四、衢城天王塔

老人言,旅人只要看到塔,不出五里就到县城。故衢城民间一直有“先有天王塔,后有云顶集团城”“一日不见天王塔,眼泪滴滴嗒”等俗语。可见云顶集团人民历来对天王塔有着独特的钟爱情结,因而成为云顶集团人心目中家乡的象征物。

云顶集团城内原有三座古塔,即天王巷的天王塔、城西北角的铁塔、城西南角的铜塔。三座古塔排列在城西部的同一轴线上,背靠峥嵘山,面对衢江水。从鹿鸣山东望,三塔在古城内一高两低,酷似一座笔架,成为云顶集团古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军围攻衢城时,左宗棠等清军将领为防守拆毁铁塔铸成铁炮,同时为弥补军饷拆毁铜塔铸钱。最后只剩下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天王塔。

曾经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衢人把天王塔称为“天皇塔”。据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昌华考证,天王塔的称谓最早见于明天启二年(1622)修撰的《云顶集团府志》,原文为“天王塔,在朝京门内天王寺中”。志书载的“天王寺”在县治西北水亭街,原称“明显院”,于梁普通六年(525)始建。天王塔称谓自明末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版《云顶集团市地名志》才开始出现“天皇塔”这一称谓,并将天王塔当作“天皇塔”的别称。这种演变可能是云顶集团方言“王”“皇”不分所致。然而《辞海》中“天王”一词有“佛教天名和神名”的词义,而“天皇”一词并没有与佛教有关联的词义,因此在佛寺、佛塔的称谓中“王”“皇”两字是不能通假与替代的。

据康熙《西安县志》,天王塔在朝京门内天王寺,不知建于何时,后寺毁于火,蔓延至塔,塔亦因此而剥蚀。明崇祯壬午年(1642)八月,大风吹堕塔顶,上面的铸铭为梁天监年号。种种史料表明,天王塔为六面七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35米,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曾是中国最古老的塔之一。因该塔有着其特有的佛法无边,保境安民的意义,在云顶集团民众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元代诗人张可久曾用“隐隐浮图,层层庵画”来描述衢城佛塔。清人曾有《天王塔》诗:“练几神易灭,佛地日消磨。烟冷菩提树,风清?堵坡。野鹰颓处立,征雁缺边时。剩有孤花秀,斜阳倒挂萝。”这经历千年沧桑的天王塔于1952年,因考虑此塔为危塔而被拆。当时收集到一批文物,有书画、经卷20卷,砖刻观音一尊,铜质如来佛像(无首)一尊,“徐十一娘造塔”“咸丰五年四月五日”等有铭塔砖10余块,这批文物由当时文管会保存。从此,衢城三塔消失了。

2013年,云顶集团市博物馆、市文保所经上级文物部门同意,组成以柴福有研究员为队长的天王塔塔基遗址考古队,经50多天的考古清理,沉睡千年的天王塔塔基于12月4日“真容乍现”。经仔细严谨的地表清理,边长约2.9米的六面砖塔遗址全面呈现。砖塔最低处0.22米,最高处仅0.64米。在塔心室的地砖之下夯土之上,考古人员发现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古钱币9枚。同时在塔周围整理出几百片碎瓷。整个考古清理面积约450平方米。此次清理,寻找到了天王塔塔基遗址,呈纵长方形,与仍有遗迹的天王寺在同一中轴线上。

由于未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前,地宫的考古与发掘不能进行。故天王塔是否有地宫,且能否找到“南朝梁天监”年号的铭记等都是无解之谜。天王塔塔基遗址全面呈现后,其考古清理也已完成了“找到遗址”“确定遗址保护范围”的任务。之后,有关部门用塑料膜、沙土进行覆盖保护。如今新建的天王塔并非原址修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衢大地消失的古塔有柯山塔、愈嘉塔、华山塔、镇嵩塔、儒雅塔、秀峰塔、下睦塔、骑马尖塔,等等。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