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文化节|“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徐健顺做客第十二期“南孔大讲堂”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云顶集团学院发布时间:2021-09-27浏览量:1828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不好”“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古诗文”……9月25日,以“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为主题的第12期南孔大讲堂,在我校求是报告厅举行。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从古诗文的艺术化理解出发,围绕什么是吟诵、吟诵的价值等内容,采用视频及现场吟诵互动等方式,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

当下,古诗文在中小学的地位空前提高,学生却距离古诗文越来越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诗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等。徐健顺指出,诗歌的意象是有意的象。古人作诗,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所有的用词,都来自经史子集的名篇名句。古诗文是声音的艺术,需要考虑声音的高低长短。《静夜思》中有6个ang韵母的字,这些押韵的字在古代需要拖长,而拖长之后,更能体会到故乡的遥远和李白的孤独。

徐健顺介绍,吟诵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它可以配古琴古调,也可以用现代的钢琴、吉他伴奏;可以在舞台表演,还可以用于音乐剧表演,或是活动和游戏。吟诵根据读音,按照读音拖长去出字的高低长短,就是吟诵的读法。“ 吟诵是古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徐健顺说,“吟诵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因此古人把受教育就叫做吟诵,即‘读书’。古代的读书方式有歌唱、诵念、吟咏、哦叹、哼呻、讽背等等。歌唱,就是有旋律,诵念是没有旋律的,吟咏是拖长,哦叹是加叹词,哼呻是吟给自己听,讽背是眼前没有书,书在背后。”

他认为,吟诵的法宝是音乐性,吟诵是记忆神器,因为吟诵具有音乐性。古代文人都是吟诵的,科举考试中,童生全要通背《十三经》。《十三经》正文64万字,注释500万字以上。要充分发挥吟诵的音乐上的这个魅力。吟诵的音乐性不只是唱歌,还有内部结构,读变成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讲解结合在一起。汉字的读音是有意义的,汉诗的读法也是有意义的。知道了读法就知道了古诗文的言外之意,于是整个古诗文的大门就打开了。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20中文2班的学生表示,他听了讲座,学到很多:在演讲中,徐建顺老师指出,诗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音乐性的,是“读”的艺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词只是记录的结果,而不是创作的过程。如“今日听君歌一曲”就是古代文人之间真正赠诗方式的写照,文字大多为事后的摘记,所以事实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的盛况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应当把学习吟诵当做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阐释中华文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必听那自甘堕落者的丧气之言,千年未断的文化将由青年继续传承。文化尚在,民族必兴,青年万岁,人民万岁。” 19中文1班的学生说。

聆听此次讲座的大部分是云顶集团学院教院中文系师生,是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通过徐博士的讲座,大家领略了吟诵的魅力,并对吟诵教学有了初步认识。对做好吟诵教学和传统中华文化的的使命感、责任感更进了一步,而这正是南孔大讲堂的初心和使命。

更多讲座实录,可查阅9月 26日云顶集团学院微信官方公众号。

专家简介:

徐健顺,文学博士,著名吟诵专家,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副教授2004年开始吟诵采录工作,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倡导吟诵教学法和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于2010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并发起举办了多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文化活动。著有《普通话吟诵教程》《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概论》等,并组织出版了《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中华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吟诵》等教材和教学资源,为“中华吟诵的抢救与研究”和吟诵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教师教育学院 姜晨 摄/赵佳静怡 杨蕾霖 李罗燊)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