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顶集团
重点学科
研究项目
学会与学术组织
主办奖项
学术资讯
学术成果
学术动态
学者风采
学者访谈
学者风范
学者观点
学者介绍
语文天地
审音专题
语文漫谈
词语新汇
语言学系
语言学系介绍
研究生名录
云顶集团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EN

《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研究》简介

作者:历史语言学一室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1-12-07
字号:

  出土文献由于出土地点和撰写时代相对明确,对研究当时、当地的方言地理提供了极大方便。《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研究》一书主要利用出土文献证据重新审视先秦两汉的方言地理概况,有助于厘清先秦两汉方言与语言、方言与通语之间的音变关系,对于历史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志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简帛拾零——简帛文献语言研究丛稿》(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等。孟蓬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等,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张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等。

  本书原系王志平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研究”(课题组成员孟蓬生、张洁),课题于2009年3月立项,2012年3月结项。结项报告经过重新修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共33.8万字。

  本书共分为《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戒律》、《先秦两汉的通语与方言》、《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音系统及其差异》、《出土文献中方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出土文献中的声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一)》、《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二)》、《出土文献中的声韵并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结语》等9章,从出土文献角度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地理情况,针对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某些特殊声转现象,本书也试图从时代和地域角度找出这些例外音变中所潜藏的内在规律。

  其中《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戒律》一章探讨了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概况及本体理论,指出了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戒律。《先秦两汉的通语与方言》一章揭示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与文字混用情况,对于先秦两汉的通语与方言及其变迁作了广泛的研究,尤其对于先秦“雅言”的时代和地域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音系统及其差异》一章从《银雀山汉简》与《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通假字声母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音系统及其差异。《出土文献中方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一章以鼻冠音为例探讨了简帛文献通假字所反映的方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出土文献中的声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一)》、《出土文献中的韵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二)》、《出土文献中的声韵并转所反映的方言音变》等章从声转、韵转、声韵并转等角度,从具体例证出发应用相关理论,系统研究了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方言音变,涉及到声母的见、章相通;影、泥、日相通;影、端、知、章相通;影、来相通等;韵母的东、谈通转;鱼、谈通转;鱼、月、元通转;侵、真通转;蒸、阳通转;支、歌通转等。《结语》一章在理论实践基础上分析了出土文献的优长与局限,反思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的新旧“二重证据法”各自的适用性与操作性。

  本书对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传播与语言接触作了一番探讨和突破。针对通语与方言的关系、“雅言”与方言并存的双语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了先秦时期的“雅言”即“夏言”,值得重视。

  本书采取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手段,按照“假借即方音”的思路,针对语言演变的共时与历时——古音与方音问题,通过研究出土文献通假字所反映的先秦两汉方音,力图重构当时的古代方音。在研究中既重视通例,更重视变例。从例外音变出发,由点及面,由小见大,解剖麻雀,狮子搏兔,尤其重视和强调“特殊声转”所反映的先秦两汉方言音变,并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书采用宏观比较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不同方言音系之间的综合比较;又有个别方言音变之内的深入分析。既有语言事实的理论探索,又有语言理论的实际应用。本书从方法论上对于出土文献的局限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实践等都有所反思,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