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a>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湖南卫视:《新华字典》启民智 昌明教育耀中华

作者: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12-22
字号: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识字则是国民文化素养的基础。2022年,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2.67%,这一历史巨变的背后,一本小字典功不可没,它就是《新华字典》。今天,《新华字典》已经走过了整整70年,印行超6亿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一部《新华字典》陪伴了几代国人开蒙启智,记录着一个国家前行的脚步。而在这背后,一代代语言学大家推敲琢磨,一批批学者、编辑潜心修订,共同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贡献着一“典”之力。

  83岁的韩敬体,曾担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主任,与辞书打了近60年的交道。

  从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到清代以举国之力编纂的《康熙字典》,中国古代的字典不在少数。然而,艰深晦涩的文言训诂,为普通百姓识文断字筑起了高墙。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原主任韩敬体:比如“跳跃”的“跃”,“跃,跳也”,这样注毛病就很大,你“跳”注“跃也”,“跃”注“跳也”,这样注这叫“互训”,等于没注。

  北京大学燕南园63号,是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的旧居。

  1948年10月末,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防守的古都北平。城外炮声隆隆,而在魏建功的家中,几位北大学者却在讨论着如何编纂一本字典。参与者金克木后来回忆:“城外传来的炮声仿佛给我们打节拍。我们不会别的,只能咬文嚼字。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的前途。”这本事关“中国前途”的字典,就是后来的《新华字典》。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原主任韩敬体:北大中文系主任魏建功教授,他在解放前夕就跟几个教授商量要编一种新型的字典,这就是《新华字典》的起因。解放以后,当时正好叶圣陶他是(出版总署)副署长了,(就)找到魏建功让他编这个字典。

  “夜间,建功来。渠(他)谓于字典词典颇有雄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可国民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各行各业建设的“拦路虎”。1950年8月,在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的推动下,新华辞书社正式成立,寓意“新的中华”,魏建功任社长,开始组织学者编纂。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原主任韩敬体:新华辞书社成立以后,大概是物色了七八个人,后来又增加(到)十来个人,搜集了30万张字词卡片,用了三年时间编这个《新华字典》。

  1953年12月,《新华字典》出版面世。这是中国第一本完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字典。叶圣陶评价:“一义一例,均用心思。深入浅出,诚大非易事也。”

  在《康熙字典》中,对“鸡”的注释是:“知時畜也”,而《新华字典》的释义是:“家禽,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

  这样一部通俗易懂的小字典,伴随着新中国的扫盲运动,走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字典还配了300多幅插图,从动物、植物到各种农具、机械,一应俱全,成为普及知识的小型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新华字典》在我们没有字典工具书的情况下,它几乎是无所不能,从最基础的识字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知识的掌握,到更深一点的这种文化教育都起到了作用。

  1956年和1957年,《新华字典》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分别转由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承担。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华字典》的修订发行工作一度中断。1970年春天,全国中小学辞书奇缺。周恩来总理得知后,指示重新启动《新华字典》修订。魏建功的学生、北大中文系教授安平秋,参与了当年的修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平秋:很快就组成了一个工作班子。(北京大学)文科的许多系抽调老师集中到北大的32斋,组成一个字典组,修订《新华字典》。

  当时,修订组列出的修改意见多达400余处。周总理亲自听取汇报,提出“小改以应急需”的原则,最终确定只修改64处。一年后,1971年版《新华字典》出版,创下了发行量超过1亿册的纪录。

  《新华字典》平均不到5年就要修订一次。王楠是最新版《新华字典》的主持人之一。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新华字典》编辑室原主任王楠:我是1995年上半年来语言所,词典室有个传统,就是年轻人来了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那么回信我觉得现在回过头来想,是特别好的一个学习机会。

  读者,始终是《新华字典》的生命源泉。曾经有一位江西农民来信指出,1979版《新华字典》里“莲”的插图很奇怪:一个节上三根茎。他说,自己种莲多年,从来没见过。辞书修订者经多方调查求证后,在下一版《新华字典》中改正了过来。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新华字典》编辑室原主任王楠:每一版的字典的修订,都有很多读者的意见在里头。《新华字典》几十年走下来,它取得的一些成就,和读者的关心爱护是分不开的。

  小字典见证了时代变迁,服务着社会民生。

  伴随着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的《新华字典》大量收录了经济、法律、技术类词汇。进入21世纪,《新华字典》增补的新词里出现了“克隆”等热门词汇。最新版《新华字典》已有电子版,并增添了100多个新词,“初心”、“点赞”、“网购”等鲜活的词汇,展示着新时代新气象。

  今天,我们跟宋老师一起继续了解《新华字典》。

  河南新野县袁庄小学的孩子们今天拿到了商务印书馆捐赠的新版《新华字典》。73岁的孟素琴从事语文教学40多年,每次捐赠活动她都会抢着来当志愿者。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该校一至六年级每个班有字典的学生为3到10人。

  2011年底,一则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缺字典的新闻报道引发社会关注。第二年,《新华字典》被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截至2020年,农村地区近2亿孩子用上了正版《新华字典》。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语室原主任孟素琴:字典,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字典字典,汉字之典,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要学习中国文化,你要了解中国历史,你要去接受汉字记录下来的我们民族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你不认识汉字,你不熟悉汉字,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八个字谁发现了?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课堂上,孩子们发现,《新华字典》的封底写着“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八个大字。它源自爱国实业家张元济的一首诗:“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专辟一页向叶圣陶、魏建功等第一代编纂者致敬。

  70年来,《新华字典》始终坚持着“大家编小书、小书为大家”的优秀传统。一批批编纂、校对、出版工作者甘守寂寞、耕耘不辍,潜心钻研、字斟句酌,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正是这些品质铸就了《新华字典》的典雅气质和文化使命:它的诞生饱含着中国文化工作者教育强国、文化兴国的夙愿,它的普及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知识、建设祖国的奋斗,它的发展也将继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下文化繁荣兴盛的崭新篇章。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新华字典》编辑室原主任王楠:《新华字典》还有外文版、民族版,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桥梁,小字典大作用、小字典大文化。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原主任韩敬体:《新华字典》寄托着我们几代人的心血,我们一定要很珍视它,认真地不断地修订,反映语言的发展,反映人民的语言生活,不断地向精进的方向前进。

 

查看视频请点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DEyNTQ2OQ==&mid=2650395601&idx=1&sn=7b089e4def48bc26bbddb5398a2f82ab&chksm=8f0a98a3b87d11b5493c7ca998cdb8fd42f2862b4319bdcd88bae5c5bbfd1a9659ebfb7e19ca&token=1687523409&lang=zh_CN#rd

 

 

本文转载自“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