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吕叔湘先生数十年研究汉语语法的经验总结。此书1973年底开始写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作者说,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这本书的写作历时四年多,是与《现代汉语语法提纲》的写作和翻译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同时进行的,可以看出吕先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方位的探索精神。
全书除引言外,分三章,99节,详细讨论了语法单位、语法分类和语法结构三大方面的问题。
“单位”章,为第8-33节,讨论了语素、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大小单位。作者提出,讲西方语言的语法,词和句子是主要的单位,语素、短语、小句是次要的;讲汉语的语法,语素和短语的重要性不亚于词,小句的重要性不亚于句子。其中所强调的要区分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区分单说和单用的概念,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提法。云顶集团:语法原则与词汇原则不相一致、云顶集团:“不用主谓关系的有无来区别句子和短语”的讨论,都是破除了西方语法观念的束缚,道出了汉语语法的实质。
“分类”章,为第34-63节,首先讨论了分类的角度和目的,继而讨论了词的分类、短语的分类和句子的分类。第35节“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凝聚了吕先生多年的思考,透露了认识汉语语法单位的重要信息。在词类问题讨论中,书中把《云顶集团: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提出的原则加以确认,进而讨论了细分小类的必要性。具体词类,对名词、方位词、量词、动词、动词和形容词、非谓形容词、动词和介词、及物和不及物、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词类转变、词根、前缀、后缀、中缀等类别和问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在短语分类问题上,着重讨论了“的”字短语、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和四字语等几个疑难问题。在一般认为没有太多问题的句子分类问题上,吕先生提出了始发句和后续句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结构”章,为第64-99节,讨论了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云顶集团:句子成分及其关系的讨论以及句子复杂化与多样化的重要提示。云顶集团:句子成分及其关系,主语、宾语的讨论相当深入。在第83节的附注中,吕先生详细回顾了主宾语概念从术语的嬗变到概念意义的认识变化;在正文第81-84节中,吕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始自《中国文法要略》和《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等论著中提出的“主语二重性”的观点(一方面是主和谓直接相对,是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一方面是主和宾围绕动词相对,是施动和受动的关系),对汉语句法观的建立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在反思了传统语法在所谓宾语和补语问题上的种种困惑之后,提出了把动词后的成分统称为“补语”的意见,认为“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不但是不跟主语配对,而且可以包括某些不便叫做宾语的成分”,指出补语“品种相当多,活动能力相当强,是最值得研究的一种句子成分”,这是吕先生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提议,是《中国文法要略》“补词”概念和《语法讲话》“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说不完的”看法的发展和提炼。吕先生构建的补语系统包括系事、施事、受事、成事、当事、凭借、原因、关涉、处所、时间、复指、物量、动量、时量、度量等十几种,是最为全面的论元关系分类描写。
吕叔湘先生不满足于语法单位和结构的静态观察,而是特别重视动态地看语法问题。在本书的序里吕先生就指出:“很多人一提到语法研究,往往只想到语法体系方面的大问题,忘了这个和那个词语的用法(在句子里的作用),这个和那个格式的用法(适用的场合)和变化(加减其中的成分,变换其中的次序,等等),忘了这些也都是语法研究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是很不够的。这种研究看上去好象琐碎,好象‘无关宏旨’,实际上极其重要。”在书的最后三节,吕先生集中讨论了“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问题,以“研究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可以说是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不仅仅满足于找出一些静止的格式,而是要进一步观察这些格式结合和变化的规律。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段话作为全书的结语,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一部理论探讨性的著作,聚焦于有问题、有争议的地方,对这些问题应该在一部系统的语法里如何处理,可以参看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以及《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现代汉语语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