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a>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许树妙:从“类相关”原则再论中古蒸韵系性质及其方言性

作者:许树妙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7-29
字号:

1. 引言

  学界一般根据声韵配合关系及后代演变方向,将中古三等韵分为A(重纽四等韵)、B(重纽三等韵)、C(普通三等韵,包括纯三等韵和混合三等韵)三类(参见李荣1956:77-79;黄笑山,2012)。云顶集团:中古蒸韵系的性质,素来有B类韵还是C类韵的争议。

  平山久雄(1966、1972)首次根据反切“类相关”原则指出蒸韵系兼有B、C两类韵母,提出“复合韵说”。具体来说,“类相关”原则是指《切韵》三等韵唇牙喉被切字与切上字具有特定配合关系:除“匹”字外,A、B不互作切上字;C可作A、B两类切上字;A、B不作C类切上字。据此可得出三项规律:①当切上字为A类时,则被切字为A类;②当切上字为B类时,则被切字为B类;③当切上字为C类,且被切字可作其他C类韵的切上字时,则被切字为C类。基于此,《王三》的蒸韵系反切中,唇音和牙喉音合口字多用B类切上字,故归B类;牙喉音开口字“,绮B兢反”也归B类;大部分牙喉音开口字用C类切上字,并且“兴、应、忆”等字可作殷韵(脪,兴近反)、虞韵(纡,忆俱反)、严韵(埯,应广反)等其他C类韵的切上字,归C类。舌齿音不存在反切“类相关”关系,唇音反切“逼,彼侧反”以庄组字“侧”作切下字,故庄组为B类。其余舌齿音归C类。

 

表1 平山久雄(1966、1972)对蒸韵系的划分

 

  本文在检验“复合韵说”及其声韵配合关系的可靠性之外,尝试进一步深化以下问题:

  (1)蒸韵系对应B、C两类不同韵母的来源、形成原因是什么?

  (2)声韵配合关系如何形成:蒸韵系来自上古蒸职部,唇牙喉声母同属钝音([+grave]),为何唇音与牙喉音拼合的韵母不同?牙喉音开合条件不同为何也呈现声韵配合关系不同?

  (3)对蒸韵系两类韵母的构拟应如何兼顾“同韵同元音”原则?

 

2.从音变平行性看蒸韵系的声韵配合

  检验、探讨蒸韵系内两类韵母的来源与声韵配合格局的形成,应向早期追溯,我们采取逻辑推理、文献佐证的方法。上古之、蒸、职部主元音相同,阴阳入相配。Baxter(1992:473-477)将之部三等韵-r-介音和开合两个条件扩展至蒸职部的分化解释。我们细化为表2,将平行推论出的演变结果(表2右侧两列“**”标记的蒸职韵中古音值及性质类别)作为有待检验的假设。

 

表2 之、蒸、职部三等韵上-中古音变规律的平行性推论

 

  之、蒸、职部的平行性推论与“类相关”推论都能得出中古蒸韵系的韵类性质与声韵配合关系,将两个推论进行比较,会发现推论出的韵类性质、声韵配合关系、辖字数量上均具有一致性。这绝非偶然,只能说明两假说背后具有共同的语音事实,才能支持从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角度(由上古对转韵部推论和由中古反切关系推论)得出相同的推论结果。由此两假说可互相佐证,并可推知蒸韵系两类韵母的分化条件在于上古-r-介音,文献也能予以支持。Baxter(1992:474、476-477)列举“棘—朸”“冰—凌”2例蒸职部唇牙喉音与来母相通的特殊用例证明-r-介音的存在。此外还可补充“凭—廩”“兢—淩”“棘—勒”“棘—梾”等通假例证。汇总例证会发现,与来母通假的蒸职部字只出现在“类相关”原则所揭示的B类韵中,说明此类在上古确实有-r-介音。另一方面,根据黄笑山(1996)、李秀芹(2021:57)归纳的《切韵》重纽反切结构特点对蒸韵系切语进行检验,可知蒸韵系开口牙喉音存在无-r-介音一类韵母(即C类韵特点),否则在反切结构上会出现诸多例外。

  综上,上、中古的文献证据支持蒸职部钝音声母下确实存在-r-、两类介音的韵母。由此便可回答开篇提出的(1)(2)两问。中古蒸韵系内B、C两类韵母来源于上古-r-介音的分化影响。唇音与牙喉音、牙喉音不同开合条件下搭配的韵母性质不同,并非声母性质或开合条件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r-介音与声母、开合条件共同交错配合形成的。此外,云顶集团:蒸韵系舌齿音,平山久雄(1966)提出的判定依据可从反切用字重新解释,从音变平行性看舌齿音应均归C类。

 

表3 本文对蒸韵系声韵配合关系的修改

 

3.再论中古蒸韵系的音值

  上古-r-介音是蒸职部钝音字分化的条件,上古的-r-介音到中古并未简单地消失,可能以卷舌近音的形式保留。蒸韵系唇音拼合带有-r-介音()的韵母,因此后来未发生轻唇化。蒸韵系两类韵母已有介音作为区别,就无需如平山久雄(1966)的处理构拟两个主元音。事实上,软腭韵尾会限制上古-r-介音后接元音的前化、高化,导致蒸职部未能像之部一样分化出脂韵(-i-)与之韵()这样前后对立的主元音。两类韵母的主元音在韵尾制约下保持一致,中古均入蒸韵系,而在介音上保留区别,从而倾向使用不同介音特征的切上字。中古蒸韵系主元音可构拟为,这在中古梵汉对音、日语吴音、押韵材料中能得到支持。其音系特殊性是音变滞后导致的结果。

 

表4 中古蒸韵系声韵配合与拟音表

 

 

4.中古南方音系的蒸韵系

  以往作为判定蒸韵系为B类韵的材料其实主要来自中古南方音系。原本《玉篇》蒸韵系切语的“类相关”表现、日语吴音的南音层、闽语蒸韵系南朝层读音表明,中古南方的蒸韵系为单纯的B类韵,其音值很可能是,与脂之不分、真殷不分的南音特征平行。《切韵》的蒸韵系与之不同,应注意区分不同地域性质的材料。

 

部分参考文献

  黄笑山 1996 《于以两母和重纽问题》,《语言研究》增刊。

  黄笑山 2012 《〈切韵〉三等韵ABC——三等韵分类及其声、介、韵分布和区别特征拟测》,《中文学术前沿》(第5辑),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 荣 1956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

  李秀芹 2021 《古重纽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

  平山久雄 1966 《切韵における蒸职韵と之韵の音价》,《东洋学报》49卷1号。

  平山久雄 1972 《切韵における蒸职韵开口牙喉音の音价》,《东洋学报》55卷2号。

  Baxter, William H.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New York: De Gruyter Mouton.

 

 

作者简介

  许树妙,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汉语音韵学、中古语音史,近年来致力于中古韵系层次、中古方言与标准语的接触影响研究。代表成果如《中古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引发的音变中断——以中古“支韵入佳”“佳韵入麻”音变为例》(《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中古-r-介音颚化音变与梗摄四韵同用格局的形成》(《语言科学》2023年第2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各1项。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