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著
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
(《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
Routledge出版社
2019年6月
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介绍
杨萌萌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所著的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一书于2019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这本英文专著基于生成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接口(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的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Wh-question)的句法语义和反身代词(reflexive)的句法语义这两个研究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prominence)与局部性(locality)以及二者的互动,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语法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揭示并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innate linguistic knowledge)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以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本质上并不单纯是一个句法问题,而是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的复杂互动的制约。
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是语法系统进行运算和加工的重要原则:显著性指的是可依存性;而局部性则是一种可及性,讲究是否就近可取。显著性原则决定语法系统优先选择最具有可依存性的成分进行运算,局部性原则决定语法系统优先选择最为局部(包括区域上的局部和距离上的局部)的成分进行运算。虽然语法系统一般是在诸多可选项中选最为局部的进行运算和加工,但如果局部的成分不具有可依存性,语法系统就会舍近求远。显著性和局部性可以相互作用,如相对化最简条件(Relativized Minimality)(Rizzi 1990)等。从某种角度看,局部性也可以看作显著性的一种表现,越近的就越显著。显著性和局部性不仅作用于语言,而且在认知加工方面也具有作用力。
如果从邻近条件(Closeness Condition)和最小连接条件(Minimal Link Condition)的角度看待局部性,则局部性原则是一个句法条件。而显著性原则,涉及属于语义、语用、认知的多种因素,同时也涉及成分统制(c-command)这一最为重要的句法概念。局部性、显著性两个原则看似分别属于句法、语义研究领域,但在具体语言表达形式的生成与解读中,二者却常常是相互关联、密切互动的。比如,划定反身代词约束范围的局部区域(local domain),其定义就需要依靠显著性。
在生成语法研究中,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是两个经典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对于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词的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的约束,逐步建立起不同的理论模块,如移位理论(Movement Theory)、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后续的研究也往往将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分别置于不同的理论模块下展开讨论。尽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问题在生成语法中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该书却另辟蹊径,将两个研究议题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并以语言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了统一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其研究是对现有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分析思路和模式的挑战与革新。
该书遵循新描写主义(New Descriptivism)研究路向(胡建华 2006,2009,2018),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情况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当然,书中的描写并不是传统描写语法的延续,而是基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基本假设和生成语言学的精神,运用该书所建立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理论而进行的深度描写。
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Wh疑问句,第二部分考察反身代词。其研究显示,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受到显著性与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局部性原则负责保证最显著的Wh词优先移位,从而得到多重Wh疑问句的正确解读,即成对解读(pair-list reading);而显著性原则负责定义反身代词的约束域(binding domain)。
第一部分重点讨论、描写汉语与英语Wh疑问句的生成与解读,指出Wh疑问句的生成与解读受制于两项经济性的条件——唯标句条件(Pure Clausal Typing Condition;PCTC)和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PE),二者都融合了显著性与局部性。PCTC是一项建立于邻近(closeness)概念之上的局部性条件,规定一个句子优先被一个最近的Wh短语标注。PE涉及显著性与局部性的互动,规定在多重Wh疑问句中更靠近句子左边界(left periphery)的Wh短语首先移位至句子的[Spec, CP]位置,因为这样的移位更加符合局部性条件,而且移位的Wh短语在显著性等级(Prominence Hierarchy)的排序中最为显著。这一部分也讨论了英语与汉语中的Wh孤岛(Wh-island)效应,指出英语中的孤岛效应在汉语中也有所体现,并以PCTC和PE解释了为什么自然语言中会存在孤岛效应。该书还分析了A-not-A问句以及“为什么”(相当于英语why的“为什么”)与其他Wh词的不对称表现,通过引入集合和预设的概念,恰当解释了“为什么”和A-not-A成分处于强孤岛之内时为什么不能取宽域(wide scope)。
第二部分考察反身代词,并发掘显著性与局部性在反身代词约束上所起的作用。该书对汉语中的光杆反身代词(bare reflexive)“自己”和非对比性复合反身代词(noncontrastive compound reflexive),如“他自己”,做出了统一的理论分析,认为二者均受到同样的约束条件制约,只是它们在定义最显著NP进而确定约束域上有所不同。“自己”之所以可以接受长距离约束,是因为它既缺乏φ-特征(φ-feature;phi-feature),又缺乏指称特征(referential feature)。“自己”需要依靠φ-特征查找机制P-engine(phi-feature search engine)和指称特征查找机制R-engine(referential feature search engine)来定义最显著NP进而确定其约束域;而复合反身代词仅缺乏指称特征,依靠R-engine来定义最显著NP进而确定约束域,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复合反身代词一般情况下仅接受局部约束,但在特殊情况下却又可以接受长距离约束。该书对反身代词约束的阻断效应(blocking effect)做了全新的解释,论证阻断效应源自最显著NP:当反身代词在最显著NP所定义的约束域之外受约束时,阻断效应便会产生。
参考文献:
胡建华,2006,焦点与量化,汉语形式与功能国际研讨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胡建华,2009,焦点与量化,载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建华,2018,什么是新描写主义,《当代语言学》第4期。
Rizzi, L. 1990. Relativized Minimali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