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6月8日至10日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共同主办,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承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和香港语言学学会协办。开幕式上,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平迈天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家煊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潘海华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词。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伯江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和全体参会人员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辛勤工作与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词类问题和焦点与量化问题。在为期两天半的会议上,与会的79位学者分成16个单元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探讨。沈家煊、石定栩、吴为善、沈阳、陆丙甫、刘丹青、郭锐等先生先后作了大会报告。与会学者认为,也正如沈家煊先生在开幕式上所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近年来通过限定议题和会议规模,使得参会者能就相关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本次会议的论文将于会后选编《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文目录(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曹保平 冯桂华 饰谓属性词兼类问题考察
曹秀玲 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陈振宇 刘承峰 现代汉语量化系统初探
邓川林 “总(是)”的量化功能研究
范晓蕾 以认识情态为核心的语义地图
郭纯洁 汉语词性分类的另一种观点及方法
郭 锐 词类类型学和汉语词类系统
韩 蕾 事件名词的界定
侯瑞芬 “不是”:从短语到话语标记
何元建 左向、右向及多项量化:“都”量化的句法结构再调查
胡建华 实词的分解与合成
李思旭 三种特殊全称量化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李宇凤 共知信息的焦点化
李劲荣 凸焦与调焦——状态形容词与数量词的句法位置
李佳梁 “保不齐”的情态化——两条可能的路径
李秉震 “云顶集团:”“对于”的语义功能
刘宗保 论语言研究中框架测试的类型、效度及方法
刘丹青 汉语“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
刘祥柏 汉语状词及其产生途径
刘街生 存在句的语用状态
刘 杰 两个层面——短语和句子
陆丙甫 对词类和名物化的思考
陆 烁 从“他的老师当的好”谈汉语的名物化
马 彪 心理动、形兼类分歧词考察研究
麦子茵 终结性与“是……的”焦点结构
聂仁发 宋静静 对依据词性归纳词类的质疑
强星娜 提示对比话题的“就”字句——兼与“连”字句比较
秦 岭 基于“时间—空间—认知”三维认知坐标系运动的汉语实词分类探索
任 鹰 词类的划分:意义与功能的同一性的探寻——云顶集团:汉语词类本质的再思考
尚国文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基本功用
沈家煊 如何解决“补语”问题?
沈 阳 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
石定栩 句法功能和实词的分类——从属性词说起
史金生 “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
宋亚云 现代汉语双音节名动转形研究
谭景春 谈谈词的归类——以“当日、私下、背地里”等词为例
唐正大 汉语主语从句的类型特点概说
完 权 从词类功能的专门化看“的”和实词的关系
王冬梅 词类和句法成分对应的古今差异及成因
王 宏 以“偏偏”为代表的语气副词类焦点敏感算子
王灿龙 云顶集团:汉语词类理论的两个问题
王弘宇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的词类标注问题
王倩倩 试论汉语非常规语序的一些现象
王仁强 现代汉语兼类研究的多维视角——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
吴长安 汉语名词、动词的历史形成与现实样态
吴为善 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
吴剑锋 从言语行为到文体——汉语言说动词名词化的连续转喻现象
吴 颖 王雪溪 单音形容词向副词功能转变研究
吴早生 现代汉语光杆被领者的指称性质
项开喜 专业领域词汇的动名归类和动名兼类问题
肖治野 “就”与“才”:量度等级上的“拉近”与“推远”
邢 欣 郭 安 现代汉语中名词派生动词(形容词)研究
徐阳春 试论词类划分与词性归类的统一性
玄 玥 再谈疑问句的焦点——兼论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焦点”
薛 扬 “大/小”的量化功能——兼论一类新出现的“大/小+心理动词”结构
熊仲儒 被动范畴“给”与达成范畴“得”
尹世超 标题动词与标题名词的分类和兼类
詹卫东 自动句法结构分析需要什么样的词类知识
杨国文 汉语的“即行时态”及其与“完全时态”的区别和关联
赵春利 石定栩 主谓间“有+NP/VP”的句法语义研究
张伯江 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
张谊生 试析一价动词和形容词在事件存现句中的构式分布
张国宪 “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
张全生 现代汉语否定句的焦点关联
周 韧 “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
朱 斌 伍依兰 陈 蓓 现代汉语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兼类比较
朱俊阳 名词和动词的功能迁移的类型学考察
Chao Li The Logic of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Daryl Chow A Re-analysis of wh-Ques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Hsu-Te Johnny Cheng Argument Ellipsis in Chines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F-deletion
Li Chen Downward Entailing and na-CL NPs in Chinese
Qingwen Zhang,Joanna Ut-Seong Sio,Sze-Wing Tang Distributive Phrase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Saina Wuyun A DRT View on Chinese VP-ellipsis and Null Object Construction
Shan Wang,Chu-Ren Huang Mechanism of Composition of Mandarin Perception Verb 看“kan” :A Generative Lexicon Approach
Shuiying Yao Individual-/Stage-level Predicates,Topics and Indefinite Subjects
Suying Yang,Yue Yuan Huang Aspect Marking in Discourse
Stella Wing-man Kwan,Stephen Matthews,Chinlung Yang A Processing Perspective on the Cross-categorization of Verbs and Prepositions
Victor Pan Wh-ex-situ:Mapping between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plit CP
Wenchao Li,Naoyuki Ono A Manner/Result Equipollence in Verbal Roots-Evidence from Mandarin Predicate-Complement Compounds
Yingying Wang The Semantics of Indexicals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wo’ and ‘ziji’
Ziyin Mai Boundedness and the shi de Focus Construction
(原刊于《中国语文》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