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莫碧琪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了题为“再谈连读变调能产性:来自厦门闽南语和温州吴语的新证据”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云顶集团:等单位的部分在京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莫碧琪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教授,同时担任文学院副院长及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本科课程主任。她在剑桥大学取得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莫教授的研究兴趣涵盖语音的产生和感知,特别是从跨语言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她对语音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尤其专注于不同环境下的语音习得问题。近年来,莫教授主导了多项云顶集团:中国方言语音和音系的研究项目,并获得了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支持。
莫教授的报告主要探讨了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习得问题。连读变调是汉语声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同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变调规则简单、透明(transparent),如普通话上声变调,有些规则更加复杂、音系上更加晦暗(opaque)。多项研究就不同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能产性(productivity)得出过不同的结论:普通话、天津话、上海吴语等连读变调被认为完全能产,其音系表征是一种基于抽象规则的计算机制;台湾闽南语之连读变调则被认为并不能产,于心理词库中以语素变体列举(allomorph listing)的形式存在;无锡吴语被认为仅有部分连读变调规则具能产性。
该研究通过厦门闽南语、温州吴语以及包头晋语进一步探讨连读变调的能产性问题。研究以真词、由真实存在的语素组成的假词(下称“假词”)、由音段/声调组合偶然缺位(accidental gap)及真实存在的语素组成的词(下称“偶然缺位词”)等三类双音节词测试各连读变调规则之能产性。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厦门闽南语母语者毫无疑问可将连读变调应用于真词。在假词中正确应用连读变调的儿童及青少年比例虽显著低于成人,但两组未成年被试的连读变调准确率仍超半数。至于偶然缺位词,成人与未成年母语者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连读变调比例相当低,多数偶然缺位词两个音节均被读作本调。不同连读变调规则间表现亦有不同,阴平、阳平调之变调规则更为能产,应用于偶然缺位词之比例较其他变调规则高。
与闽南语类似,温州吴语母语者可将双音节词连读变调规则应用于绝大多数真词与假词,但无法正确应用于多数偶然缺位词。然而,与闽南语不同,温州吴语母语者无法正确应用连读变调时并非将两个音节读作本调,而是表现为错误的双音节词连调模式或以简单、透明的短语连调模式取代。两音节均读作本调的形式在温州吴语偶然缺位词中占比远较闽南语低。本调与变调间之语音相似性亦影响有关变调规则之能产性。
包头晋语的变调相对简单,只存在三声变调和一声变调。但产出实验却发现,偶然缺位词中的一声变调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都存在难度,准确率较低,说话人倾向于使用三声变调来代替。
本研究初步显示,复杂连读变调规则的应用受音系组配规则制约,词汇表征缺失与否通常不显著影响连读变调,同一语言中不同连读变调规则的能产性亦受多种因素影响。连读变调能产与否更似连续统,而非一种二分的范畴化特征。
莫碧琪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李爱军研究员、胡方研究员、熊子瑜研究员、夏俐萍研究员、高军副研究员、罗颖艺副研究员和陈树雯助理研究员等先后发言,与莫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活跃而热烈的氛围中,本次学术报告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