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语言学书院二年级合影
在书院学习的一个月是充实、开心而难忘的。书院仿佛有一种魔力,来参加之前,想到白天六小时课程,晚上读原版教材、做作业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兴奋之余多少会觉得辛苦和难熬。但当我真正来到书院学习,并且当一个月的学习真的到了尾声时,我却云顶集团地感到充实和不舍。不舍与老师和同学分别,不舍离开这样的学习氛围。
2017年的暑假,同样是在天津师范大学,我与书院初识。2019年的7月,同样的地点,我与书院再续前缘。又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内心是同样的兴奋,有幸又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收获满满的时光。
书院首先教给我的便是不忘初心。
从2012年起到如今,书院已经走过了八年时光。每年的暑假,都有十几、甚至几十位来自海内外的老师们不辞辛苦、不畏炎热地为书院学子们开设最专业的课程。书院的创办填补了国内大学开不齐语言学核心课程的空缺,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系统的核心语言学课程训练。这是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学到的知识。也正是在书院,我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音系学和语义学。我很感谢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学术环境,很感谢每一位老师的付出。每次来到书院学习,我都能感受到非常纯粹的学术精神和老师们提携后学的情怀。一门课两周的授课非常辛苦,但老师们认真严谨,不辞辛劳,很多时候甚至要熬夜备课、批改作业。四周的学习对于同学们来说也需要耗费比较多的精力,但大家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来到书院学习的这两次,我每每会被这样的精神所感动,被这种学术的纯粹所感染,并且充满了动力。
下面我想具体聊聊我今年在书院二年级核心研修班的学习心得。书院二年级核心课程研修班开设了四门课程:音系学II,句法学II,语义学II和儿童语言获得。前三门会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而儿童语言获得是二年级新开设的课程。
今年的音系学是由张洪明老师和张吉生老师合作教授,主要使用的教材是Carlos Gussenhoven & Haike Jacobs的Understanding Phonology第四版。两位老师更深入、详细地讲解了基于规则的音系学理论,尤其以非线性音系学理论为主,如词汇音系学、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等等。张洪明老师不仅详细讲解了音系学的理论,还结合了许多汉语音系现象的分析,如汉语的变调,词汇的历时演化,并与汉语音韵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张老师还时常让大家对一些音系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加深了我对很多语言现象的认识。由于我一直读的都是外语系,之前对于许多汉语音系现象的关注比较少,对韵律更是知之甚少。通过张老师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我对汉语音系学和音韵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兴趣。张老师还鼓励大家说,我们现在作为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一个应该广泛学习的阶段,不要觉得自己是研究句法的,不了解音系学就是理所当然。对这一点我非常认同。目前,界面研究,甚至是跨学科研究都走在前沿,我们作为学生更不应该固步自封。我们来书院学习的同学们中很多也并不是形式语言学出身,但大家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非常值得我学习。张洪明老师平易近人,常引导大家思考,讨论和提问,一周的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音系学的第二周课由张吉生老师教授。在一年级时,我在书院有幸上过张老师的音系学课程,张老师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年,张老师仍然保持着他幽默的风格,大家常常在欢笑声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张老师总是能够把非常抽象的音系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张老师的教学,我对于莫拉、音步等许多音系学概念都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讲解音系现象的不透明性时,张老师还介绍了一些优选论的内容,并将基于规则(rule-based)的音系学理论和基于限制(constraint-based)的音系学理论做了对比。张老师的课堂总是生动清晰,使我收获很多。
句法学II的前半段由李亚非老师教授,教材沿用了一年级的Ouhalla的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这本书,内容主要是第三部分的语言变体和参数。一年级的句法学主要学习的是转换生成语法和原则与参数模型的原则部分,通过二年级对参数部分的学习,我对GB模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李老师的句法课我觉得非常精彩,发散性极强,语料也非常广泛,涉及德语、法语,以及一些非洲语言等等。通过对这些语言事实的分析,我对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李老师也经常与大家讨论一些句法前沿问题,每次课后,总能看到李老师与同学们讨论问题的身影。李老师严谨治学,循循善诱,我得到了许多启迪。句法学第二周是由潘俊楠老师教授最简方案。在参加书院之前,我对最简方案只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因此对学习最简方案一直满怀期待。潘老师用五节课的时间,系统地讲解了最简方案2000—2019年间的最新进展。由于Ouhalla的教材出版较早,主要是1995—2000年间的内容,潘老师专门为大家总结了Chomsky最简方案的经典文献和一些介绍最简方案的书籍的章节节选,供大家课后阅读。在课上,潘老师详细讲解了Agree, Move, Phase, Labelling等最简方案的核心操作,并且带大家了解了最简方案的哲学基础。潘老师不仅把最经典文献中的重要部分总结了出来,还涉及到很多最新议题,可谓是干货满满,收获颇丰。潘老师能够用如此短的时间把最简方案讲的如此清楚和系统,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对我今后的学习非常有意义。
后两周的学习主要是语义学和儿童语言获得。语义学是由潘海华老师教授,教材也是潘老师自己编写的,同时,潘老师还推荐大家阅读Heim & Kratzer的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语义学的授课也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拔高,难度稍有增加,内容主要包括λ演算、函数运用、量词提升、内涵逻辑等,同时也包含一些汉语语义研究,如关系小句中的“的”、汉语中的全称量化等。潘老师对如何写出词或短语的语义表达式以及λ演算的讲解非常详细,通过潘老师教授的方法,我对语义表达式和λ演算的掌握清晰了很多。潘老师的授课条理性很强,全面且系统,常常带着大家在黑板上一步步地推导、演算,并及时回答大家的任何疑问。以前在阅读文献时,语义推导是我比较薄弱的一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潘老师对汉语语义研究的讲解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儿童语言获得这门课由杨小璐老师教授,使用的教材是Lust的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Growth。与前面三门课不同的是,儿童语言获得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理论,它更是一门实证科学。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杨老师先带大家了解了一些语言获得中的理论、假说和实验方法,而后,又分别从音系发展、语义发展和句法发展等几个不同的方面详细讲述了孩童的语言获得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实验。在这门课上,老师还带领大家对比了Chomsky的天赋论和以Tomasello为代表的基于使用的语言获得观。由于儿童语言获得属于实证研究,在这门课上,老师为大家预留的讨论环节也云顶集团。大家畅所欲言,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杨老师再针对大家的讨论给予引导和总结,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加觉得语言学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另一点非常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们。是课上大家积极讨论,发表自己观点时的热烈;是课下针对某一个问题互相探讨学习时的投入;是一起熬夜写作业互相鼓励时的温暖;是结课后一起聚餐时的快乐。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之中的很多同学并不是学形式语言学出身,大家的背景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训诂学的,甚至还有一些跨学科的同学,大家对于学习形式语言学付出的努力和认真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多学习一些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学习时,我感受到了沉寂在知识中的纯粹,仿佛放下了其他的一切。能与大家相识,一起度过这一个月的生活我觉得非常幸运,我也非常期待能与大家早日再见面。此外,我也非常感谢天津师范大学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还有师大的志愿者朋友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付出了许多,我们这个大家庭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个月,不短也不长,但却在我的学习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我还记得中国语言学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胡建华老师说:“书院要办的是语言学界的‘黄埔’,为大家提供最系统的训练。”书院做到了。我还记得第一次拿到书院通知书时,上面写着下面这样一段话:
“中国语言学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有理想、有志气、追求学术真理的年轻学者身上。书院希望你能够具有忠于科学、执著真理、不碍情面、思想沉实的学术精神,同时系统掌握现代语言学核心领域的各种专门知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不断登攀,为中国语言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被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读过书院的学子,以及每一位即将来到书院学习的学子们也能做到,能够不负书院对我们的期望:忠于科学,执着真理,不断攀登。
作者简介李涤非,现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程工教授。研究兴趣为句法学、形态学。2019年中国语言学书院核心研修班二年级学员,获一等奖学金。
以下文章来源于当代语言学 ,作者李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