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1904-1998),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等校任教。1936年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主任。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54年至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起历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1998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
吕叔湘先生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共出版专著和编译二十余种,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六百余篇,已编成《吕叔湘文集》六卷、《吕叔湘全集》十九卷,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现代汉语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语法学习》、《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中国文法要略》全书分三卷,上卷“词句论”主要讲词和句子的类别和结构,集中体现了全书的语法体系。中下卷是“表达论”,又分“范畴”(中卷)和“关系”(下卷)两部分,前者讨论数量、指称、方所、时间、语气等语义范畴的表达方式,后者论述异同-高下、同时-先后、假设-推论等各种关系的表达方式。朱德熙先生认为上卷讨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变换关系相当深入,“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下卷以语义为纲描写汉语句法,“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语法修辞讲话》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语文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六讲,依次是:语法的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标点。这部著作最大的特色是把语法、修辞、逻辑结合起来讲解,举出当时流行的主要语病,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说明,开创了语法修辞教学和逻辑语言学习的基本模式。《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收集了吕先生最重要的语法专题研究论文。《云顶集团: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一文对汉语语法学史上各家云顶集团:词类问题的学说做了系统的分析比较,对划分词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述,文中提出的“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点来分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跨类不能太多”、“结构关系宜于用来做主要的分类标准”等原则,成为此后数十年间汉语学界的共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方法引入汉语学界,引起一场方法论的讨论,《云顶集团:“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对“同一性原则”在汉语语素、词、结构各级语法单位中的技术性应用作了全面、深入的研讨,成为中国语法学界探讨结构主义方法最具理论深度的论文;《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首次讨论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指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对双音化倾向的原因、音节和词的关系、音节伸缩的修辞作用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讨论,对汉语的构词法以及词的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开创了汉语语法韵律研究的新领域;吕先生晚年发表的积数十年经验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从单位、分类、结构三大方面全面评议汉语语法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讨论可能的处理方案,指出人们很少考虑过的若干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直至今日仍然是纲领性的著作。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四十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八十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等论著代表了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吕先生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历史的比较,而且有与方言和外语的比较,例证丰富,分析详尽,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也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吕先生在古代汉语方面的著作有《文言虚字》、《开明文言读本》(与叶圣陶、朱自清合著)等。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以前的汉语辞书都是以文言为主,没有人做过收普通话词汇、用普通话解释、举普通话例子的新型汉语辞书工作。从选词的原则,到如何处理词的语法信息,直到字头与词目的排列,以及标音方法等等,都没有现成的办法可资参照,吕先生以语言学家的卓识首创性地确定了这些基本原则。吕叔湘先生为《现代汉语词典》拟订了详备的“编写细则”,精心组织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而且亲自编写、审定条目,这部词典凝聚了吕先生作为语言学家的经验智慧以及汗水和心血。
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领袖之一,吕叔湘先生直接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他云顶集团:语文工作的许多论述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做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这是他数十年从事语文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为我国语言学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在晚年一份自述的简历中总结为“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综观吕叔湘先生一生的论著,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短文,都是他所倡导的务实精神的良好体现。吕叔湘先生历来重视语言实际的研究,他的语法著作总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努力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他不仅注重对中国语言学传统的继承,而且积极引进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用以解决汉语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重视语言的古今比较和中外对比,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揭示汉语的规律。
吕叔湘先生重视语文教学,积极普及语文知识。1951年与朱德熙先生合作撰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评论报刊语文失误,解释说明语法常识,在《人民日报》上分期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行本出版后重印多次,发行量在一百万次以上。作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吕叔湘先生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他所提出的有关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1985年元旦,80岁高龄的吕叔湘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一文,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启发青年关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汉语文问题。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是我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顾问,全程参与了宪法的文字工作;六届人大召开之前,年近八旬的吕先生又为建国以来宪法最重要的一次修改不辞劳苦,推敲字句。作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文献研究室顾问,吕先生还为许多重要的法律条文以及若干党内文献的文字内容提出了重要建议。
吕叔湘先生一向关心青年,对他们寄予厚望。1983年吕叔湘先生捐献多年积蓄的六万元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1987年,他又把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的奖金转为青年语言学家奖金。几十年间,吕叔湘先生通过做报告、通信、个别谈话、修改文章等方式与中青年语文工作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成长。
吕叔湘先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一生追求进步。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具有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他年轻时赴英国留学选择了图书馆专业,就是因为深感祖国当时文化事业的落后,要通过图书馆工作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直到晚年,他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吕叔湘先生就提出入党申请。1986年,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吕叔湘先生一生俭朴,清正无私,在他1993年写下的遗嘱中他表示:丧事从简,捐献角膜,遗体交医学解剖,骨灰埋葬后不作任何标记。他崇高的风尚赢得了广泛的敬重。
吕叔湘先生一生所留下的著述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宝藏,他树立的良好风范是后学永远的楷模。
吕叔湘先生年表(1904-1998)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 1岁
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的一户商人家里。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 11岁
考入丹阳县高等小学。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 14岁
考入江苏省常州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18岁
毕业于第五中学,考取国立东南大学。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22岁
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校任教。主要教英文,兼授国文文法,以《马氏文通》为教材,根据需要,并与同事编著《高中英文选》。
1926年至1935年(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四年) 22岁至31岁
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等校任教。教课之余,翻译R.R.Marett的《人类学》和R.H.Lowie的《文明与野蛮》两本书。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32岁
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2月启程赴英,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34岁
自英返国。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已卯)35岁
论文《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在《今日评论》发表。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36岁
离开昆明去成都,任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从本年起,为《国文月刊》撰稿。先生有《未知称代和任指称代》、《全体和部分》两文分别发表于该刊创刊号和第1卷第2期。
论文《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论汉语第三身代词(英文)》、《释景德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分别刊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卷第2期、第3期。
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37岁
论文《论毋与勿》发表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3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38岁
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教授。
《中国文法要略》(上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文《相字偏指释例》,刊于《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第2卷。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39岁
《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译文《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陆续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和叶圣陶、宋云杉主编的《国文杂志》或全部或部分发表。
译著《石榴树》由开明书店出版。
论文《否定词》,刊《国文月刊》第24期;《“见”字之指代作用》、《论“底”、“地”之辩及“底”字的由来》,刊《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第3卷。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40岁
《中国文法要略》中卷、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言虚字》在开明书店出版。
译著《沙漠革命记》(T.E.Lawrence作)在成都建国书店出版。
论文《比较句》,刊《国文月刊》第25期;《合条件观念有关的句法》,刊《国文杂志》第3卷第1、2期、1945年第3卷第3期;《文言和白话》,刊《国文杂志》第3卷第1期;《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均刊于《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第4卷。
《笔记文选读》由文光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