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a>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吴宗济

作者:语音室 来源:语言所 时间: 2017-05-04
字号:

  吴宗济(1909-2010),字稚川,笔名齐鲁,籍贯浙江吴兴,生于山东济宁。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国际语音协会常设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5-1940年任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1956-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吴宗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语音学导师。同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理事、《声学学报》编委。1980年起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 1981年起,历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语言与生理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语言学报》第5、6期主编。1995年被聘为北京语言学会顾问。1999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荣誉理事。2000年当选为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顾问。

  一、七十年音路历程

  吴宗济先生在语言学和语音学领域的学术生涯已逾70余年,他这70多年不平凡的音路历程,恰似一部中国现代语音学发展史,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现代语音学发展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折射出世界范围内现代语音学及言语工程学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前进步伐。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语音学蓬勃兴起。1935年,吴宗济先生便跟随赵元任进行语音学研究,即使在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然深入西南的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方言和少数民族语音,先后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合作,商务印书馆,1948年)、《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合作,台湾,1974年)。此外,吴宗济先生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的壮语进行调查,撰写了《调查西南民族语言管见》(《西南边疆》1938年第1 期)、《武鸣壮语中汉语借字的音韵系统》(《语言研究》1958年第3期)等。


1938年7月1日,赵元任先生与四位助手在昆明。
从左至右分别为吴宗济、杨时逢、董同龢、赵元任、丁声树

  1956年,吴宗济先生应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先生之邀到语言所工作,开展实验语音学研究。1957-1958年,吴宗济先生受国家委派前往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瑞典、丹麦进修。不但了解了国外实验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语言声学知识和频谱分析等实验技术。回国后,立即着手添置仪器,同时他还设计制作了腭位照相装置,与X 光照相配合,开始系统地研究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生理特性和声学特性。1962 年,吴宗济先生在《中国语文》连续发表《谈谈现代语音实验方法》,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语音学基础概念和理论,以及现代实验语音学研究设备和方法。1963 年,出版了《普通话发音图谱》(与周殿福先生合作,商务印书馆)。此外,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卷本(包括“总论”、“元音”、“辅音”、“声调”和 “仪器和实验方法”)的《普通话语音实验录》(因故未以整书形式出版)。


1957年吴宗济先生到达欧洲学术考察

  1979年起,吴宗济先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音研究室主任。他立刻率领全室研究人员,利用语图仪,系统地分析测量了普通话单音节和双音节声、韵、调的声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先后发表了“普通话辅音声学特征的几个问题”、五连载的“实验语音学知识讲话”(《中国语文》)。1986年,主编出版了《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64年语音室在所门前合影:左三为吴宗济先生


1935年,吴随李芳桂先生在广西作壮语调查时,记录的壮歌


吴宗济在用语图仪(1964年购置的第一台)做实验。

  1979 年,吴宗济先生应第九届国际语音科学会议主席邀请,出席了在丹麦召开的学术盛典,并报告他的共振峰简易计算法,同时,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务理事。


1979年吴先生带队参加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语音科学大会
另外两位是张家騄先生(中)和林茂灿先生(右)

  80年代语音学研究从孤立的单音节进入到自然的连续话语,从单纯的音段研究发展到音段、超音段兼顾。这一时期,吴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发音和语调研究两个领域。首先,吴先生不但开创了汉语协同发音研究,同时也推动了整个语音学界在这方面的探索。在语调研究方面,主要针对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特点,从普通话的二字、三字和四字的连读变调找出规律,探索语句中声调变化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


1983年吴宗济先生接待著名语音学家Peter Ladefoged访问语言所语音室

  80年代末90年代初,吴先生与林茂灿先生合作主编了《实验语音学概要》,全面介绍语音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的理论,特别融入了汉语普通话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目前为止影响颇大的语音学方面的教课书和参考书,该书1991年获国家教委直属出版系统优秀成果奖。


前排从右至左吴宗济、周殿福、杨力立;后排右曹剑芬,左孙国华

  90年代以后,吴先生特别关注言语工程的应用需求。他不但将赵元任先生提出的“橡皮条效应”以及“小波浪和大波浪”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为工程上的应用定出了汉语单字和短语变调的固定模式,和因语气变化引起短语调形抬高或降低的外加规则,并积极参与工程界的语音合成实验。例如,他作为国家863 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顾问,亲自参与并一起完成了中国科技大学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定量化变调规则和移调方法合成汉语语调”。2000 年在国际口语处理大会上,吴先生应邀作了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honology to modern speech processing - realization of tone and intonation in Standard Chinese 的大会主题报告。这个报告集中反映了吴先生的声调和语调理论体系,在国内外语音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吴宗济先生与他设计的腭位照相仪

  进入新世纪以后,90岁高龄的吴先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始探索语音、语言与艺术的认知关系,发表了论文《书话同源-试论草书书法与语调规则的关系》(2003《世界汉语教学》第1 期)。他的不断探索和不断钻研的精神,不但感动着中国的几代语音人,而且感动着国际语音学界那些他的新老朋友们。在2004 年吴先生的95 岁生日和2008 年百岁华诞研讨会之际,国际、国内许多知名语音学和言语工程学大家,纷纷来到北京聚会,发表重要演讲或报告,表达对吴先生的热烈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