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22年度的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研究总体上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代汉语词汇学方面,词义仍是研究重点,词义的形成和演变继续受到关注;构词研究在复合词的研究上取得较多新的进展;新词新语、外来词等词汇分类研究重视产生机制的探究,成果颇丰;词汇理论及方法研究、词语规范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词汇研究仍以词汇习得为主,词表研究持续深入;词汇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尤为突出。
辞书学方面,释义研究依旧是学科热点,释义理论和释义实践研究继续深入;专项研究紧扣辞书编撰需要,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辞书理论和方法研究注重总结过往、古今对比和方法创新,给辞书编撰和辞书研究以较大启发;数字化和融媒体辞书研究从编撰过程数字化、辞书使用数字化及辞书评估数字化三个角度全面铺开;专项辞书和辞书编撰史研究取得较多成果。
二、现代汉语词汇学
(一)词义研究
2022年度词义研究主要包括词义的形成和演变、多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词义与句法互动研究四个方面。其中,词义的形成和演变仍是2022年度的研究热点。
1. 词义的形成和演变
词义的形成和演变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利用历时和共时语料,对词义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及规律进行了探讨。
词汇语义学理论。刘曼的《词义流变与常用词更替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从历时角度详细剖析了八组汉语常用词的词义演变过程,梳理了每组词主要义位间的流变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发现,新词的产生、多义化、义位增加等因素对常用词更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多义词在语义场的地位高低与相应义位在词义系统中的地位高低呈正相关。该书突破了以往仅注重词历时更替的研究范式,将常用词历时更替与词义变化结合起来,较好地呈现了词汇演变的复杂性。同类研究还有商怡、武建宇的《“掩映”词义演变中深层隐义素的核心作用》(《语文研究》第2期),韩婷的《“姥”(mǔ):一个进入通语的方言词》(《辞书研究》第3期),赵家栋的《“攧窨”词义来源及其词族字用关系研究》(《辞书研究》第6期),汤传扬的《汉语“浇灌”“浇淋”义词的历时演变》[《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4期 ] 和《汉语“邻居”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殷都学刊》第2期)等。
词汇化、语法化理论。葛平平的《汉语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词汇化机制与动因——以“×加”类为例》(《辞书研究》第1期)一文考察了汉语中“×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词汇化过程,指出这类副词来源于跨层结构[更/益/愈(Adv)+加(V)+NP]的重新分析和[(×)加+VP/AP]结构的类推,其词汇化的根本动因是现实语用因素的驱使,共同的语义基础以及汉语韵律规则等因素也对词汇化产生了影响。同类研究还有邓宇的《汉语实现事件的概念化和词汇化实证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构式理论。江蓝生的《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的类型和动因》(《中国语文》第4期)根据是否需要依赖于某种特定语境和构式将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分为构式内(甲类)和构式外(乙类)两类,并指出甲乙两类语义偏移尽管句法条件不同,但都跟“具有、合乎、能够”等语义密切关联:甲类正向偏移的原因是构式内包含肯定性评价动词,起增量作用;乙类一律为正向偏移,其原因是“具有、合乎”等语义隐含其中。因此,作者强调“如意原则”是甲乙两类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该研究丰富和加深了词汇语义演变规律的研究,在语文教学、辞书编撰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还有修辞视角的池昌海、邢昭娣的《词语理据的修辞求证:以“公主”为例》(《当代修辞学》第2期),语言对比视角的黄树先、张倩《“口水”词及其派生义》(《民族语文》第2期),汉字形体视角的苏颖的《通过形体结构透视汉字词义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15 日第 3 版 ),语义场理论视角的张定的《汉语否定极性词及其来源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文化视角的周荐、王铭宇的《尊卑观念、敬谦态度与词语状貌、词汇变迁》(《当代修辞学》第3期)等。
2.多义词
2022年度多义词研究主要包括义项间关系研究和虚词的多义性研究两个部分。
义项间关系研究。王洁的《定中复合平行式多义词的义项关系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为语料来源,深入到构词语素层面,分析了定中复合平行式多义词两个无衍生关系的义项之间的共时语义关联,指出平行义项的语义范畴有明显的向心趋势,中心语素的入词义深刻影响了平行义项间的关系,而语素的转喻用法和词义的整体转指是语义范畴离心化的重要成因。
虚词的多义性研究。郭锐的《虚词义项划分的原则》(《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针对现有虚词义项划分缺乏严格操作标准的问题,提出:分义项要遵循语义结构同一性原则,合义项应遵循核心义原则,而义项的分合都应遵循无歧义和直接性原则。该文推进了汉语虚词的多义性研究,为词典划分虚词义项提供了参考。同类研究还有张利蕊、姚双云的《“语义镜像法”与词汇的多义性研究——以“其实”的语义为例》(《当代修辞学》第1期)。
3.近义词和反义词
2022年度的近义词、反义词研究主要分为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两类,两个层面的研究各有侧重。
历时层面的研究侧重近义词、反义词词义的形成过程及产生机制。张博《复合型同音同义词语的形成途径及关系特征》(《中国语文》第4期)采用动态观,对含相同构词成分、语音相同且意义和用法也基本相同的复合词和固定短语展开研究,根据同义形成途径将其分为“音近趋同”“音近混同”“同音替换”三类,并对不同途径形成的词语在理据性、同义度等方面的关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前两类是语音联想和完形加工双重作用下的词义异化,最后一类则是造词的产物。该文丰富了同义词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为语言规范及辞书编撰提供了依据。同类研究还有潘薇薇的《汉语反义同源单音词语义关系及生成机制探析》(《当代修辞学》第3期),董志翘的《“汉语”“华语”等词的产生年代及其最后的胜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3期)等。
共时层面的研究侧重基于近义词的词义特征比较。周韧《汉语副词语义分析中的概率特征——以一组确认义副词的辨析为例》(《汉语学报》第3期)一文运用“语义结构”的概念,在分析现代汉语语料的基础上,揭示了“果然”类副词与“确实”类副词在概率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果然”类副词用于回应事件发生之前对事件实现的可能性做出0到1之间取值的概率判断;“确实”类副词用于回应对事件真实性做出概率0或1取值的真伪判断。该文从概率出发辨析近义虚词,为汉语近义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田静等的《〈全球华语大词典〉异名同实词语的综合考察》(《辞书研究》第5期)以《全球华语大词典》为研究对象,对词典收录的2305组异名词语进行调查发现,相对于现代汉语上述词语呈现出“同组多词化”的特点。该文还进一步对上述词的词义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类研究还有跨语言对比视角的余江陵、马武林的《汉英同情义近义名词语义韵对比研究》(《外国语文》第1期)。
4.词义与句法的互动研究
词义与句法的互动研究散见于某类具体词的研究中。刁晏斌的《“无色”指人名词初探》(《汉语学习》第5期)分析了汉语中“无色”指人名词表示泛指义、包含强烈的粘着性和对修饰成分有强烈的选择性的表义和句法特点,并对句法功能与语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从非独立到独立使用的过程中,该类词固有语义特征逐渐模糊甚至脱落。该文为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刘敏芝的《从范围义到程度义——以“天下”等词为例》(《辞书研究》第1期)从句法功能对语义演变影响的视角,对“天下”等词的语义演变过程及原因做出了解释,进一步证明了汉语中范围义和程度义的语义关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