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a>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二)

作者:储泽祥 等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7-19
字号:

 

  (三)熟语

  熟语一般指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言单位。研究者们曾就熟语的性质、范围以及是否属于词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讨论,对熟语的不同语言单位也作过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分析。本年度熟语研究成果明显偏少,成语和惯用语研究各有一篇论文,分别就成语形义变异问题和惯用语表征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谭学纯的《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通过对成语形义变异的语用实例进行考察和探究,将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概括为“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析了不同路径依赖的“表达—接受”互动及“成语—目标语”加工和识解难度,对成语形义变异的动因和运作规则进行了解释。该文研究视角新颖,对成语形义变异这一看似不可控的语言现象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对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给出了新的方案和思路。张静宇等的《汉语惯用语理解机制研究:来自英文词素的启动效应证据》[《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第5期 ]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惯用语的理解机制,以汉语惯用语的英文词素作为启动刺激,揭示惯用语的通达机制,对争议较大的惯用语表征问题给出了基于实验的较为可信的结论。

  (四)外来词

  外来词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以往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汉语外来词的界定、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外来词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描写,探讨其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发展趋势;三是应用方面,对外来词规范问题以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年度的外来词研究主要围绕前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者们在总结以往研究和进行个案描写的基础上,对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影响都有所关注。

  外来词基本理论问题方面,王如利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语言科学》第4期)从演变过程、内涵界定、使用范围、创制范式、类型划分、规定问题、词源考证几个方面,梳理了前人对“汉语外来词”这一术语的研究情况,并就此提出该术语的使用建议,总结汉语自身特点与外来词的意译倾向和对音译词的强大改造功能的关系,并从语义、构词和语音上就外来词对汉语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具体外来词的研究涉及拉丁语、英语和日语三个来源。李伟群的《利玛窦在汉语外来词上的贡献:“子午线”“经线”“纬线”等词语探源》(《国际汉学》第1期)关注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介绍科学知识、表达新概念时创造的天文地理方面的术语名词,这些术语一直沿用到现在,如“子午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该文深入考证了上述外来词的来源及历史演变过程,探究了拉丁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杨彬的《顺应论视域下英源外来词“本土化”的多维路径及新构格局》(《语言与翻译》第3期)运用顺应理论分析了英源外来词在“本土化”过程中的顺应表现,并对其完成“本土化”之后对汉语词汇系统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杨文全、杨昊的专著《当代汉语日源外来语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7月)对当代汉语日源外来语及外来成分的借入历史、引介类型和整体面貌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分析。该书以汉外语言接触史为视角,探讨日源外来语及其相关成分在词汇补位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汉日融合词”等形式深刻地影响到汉语词汇的衍生、构造和发展,从而揭示了汉日两种语言及其词汇语法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机制和规律。

  (五)海外华语词汇研究

  海外华语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研究者们放眼全球,将越来越多的华语变体纳入研究视野,研究格局也不断提升,重视华语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与国家语言战略关系的研究。本年度该领域的文章以词汇对比为核心,从华语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融合关系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注重华语不同变体差异的研究集中在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词汇差异方面。刁晏斌的《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对华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进行梳理和举例说明,并对隐形差异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相对性三个突出特点进行了探讨。刁晏斌的《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汉语学习》第1期)是在上文的基础上对隐形差异的进一步探讨。这两篇文章既重视事实的发掘,也注重理论的思考,为海外华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重华语变体互动融合的研究,站在大华语视角研究华语词汇之间的互动关系。本年度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马来西亚华语和新马华语展开。刁晏斌的《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以马来西亚华语中的动词“拿”为例,考察了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及相关用法,分析了移植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华语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该文在全球华语融合的大背景下,为华语词汇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切入视角。彭剑、杨文全的《新马华语特色量词“粒”的生成衍化与接触融合》(《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选取新马华语社区中与普通话用法差异较大的量词“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量词在新马华语中的特色搭配、生成机制、演化动因,分析了该词在与其他华语变体的交流互动下的演变情况,并从语用、认知、文化以及言语磨合等方面对演变原因进行了解释。该文拓展了现代汉语研究视角,为华语教学和词典编撰提供了参考。

  (六)词汇学的应用研究

  1.词汇规范

  词汇规范研究是现代汉语词汇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服务于图书出版、教材及辞书编撰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不仅关注词汇规范的理论问题,如规范原则、类型等,也就具体一类词的规范问题或词汇规范的某个具体方面展开讨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词汇规范标准的制定也应与时俱进。本年度词汇规范研究可以分为词形规范和读音规范两个方面,其中词形规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体现了从动态上制定标准的研究特点。

  词形规范方面,早期的研究多关注异形词的界定、分类以及整理原则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词典中具体异形词的处理上,且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词频统计解决异形词规范问题。本年度的异形词研究在理论上继续深入,对整理原则有了进一步思考,且在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上有一定的进展,关注异形词不同形体使用的最新情况。

  有些研究结合实例或语料库考察,深入讨论异形词的确立原则,并对现有的异形词整理规范提出修改建议。李志江的《再谈现代汉语异形词的整理和规范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异形词时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变通实例,重新审视规范执行中的强制性原则,建议尊重异形词长期并存并用的事实,改为引导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异形词的定义和规范对象,并提议根据近二十年的语言使用变化情况重新就异形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王迎春、谭景春的《谈谈异形词整理中的理据性原则》(《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着重探讨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对异形词整理时涉及的主要理据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对每一种理据的权重进行了排序、比较,用于指导推荐词形的确定,为辞书编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参考。同类研究还有魏钢强的《从“脚趾头”说到异形词》(《中国语言学报》第19期),杨爱姣、王安良的《影响三音名词理据强度的词义的四个义层——兼论“撒手锏”与“杀手锏”的辨析问题》(《语言研究》第2期)等。

  有些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确定推荐词形,检验规范效果。“通用性”是异形词处理的首要原则,因此不同词形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作为推荐词形确定的重要依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规模语料库中某个词形的词频进行统计,可以更好地反应不同词形的使用情况。张永伟的《异形词使用倾向值的计算与应用》(《中国语文》第4期)详细介绍了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计算异形词“使用倾向值”的方法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优点,并通过实例说明这一方法在评估异形词规范效果、确定推荐词形等方面的作用,为异形词规范的制定和改进提供了量化数据的支持。

  此外,在词形的同物异名规范问题上,徐富平、尉万传的《国内西药双名使用形音义考察》(《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充分认识到药品流通中名称的重要性,对西药中的通用名和商品名的职能、使用的汉字、音节数以及色彩义差别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药名称规范的建议,为语言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提供了研究样本。

  读音规范方面,李志江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辞书研究》第1期)在充分肯定《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开展该修订稿的解读和常态化研究工作,并就多音字统读问题提出“注重稳定性”的建议,指出统读的字音要对统读前的背景及取舍理由进行说明。

  2.国际中文教育的词汇研究

  本年度国际中文教育词汇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热点集中在词汇习得方面,体现了词汇研究的跨学科取向,针对学习者词汇量的研究则进入到细分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1)词汇习得研究

  词汇习得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者们已不满足于验证国外词汇习得理论在汉语中的适用性,开始基于汉语词汇自身特点,运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讨论汉语词汇习得的效果。

  一是语言内部因素,如语义、语素、语境、词形等。张幼冬、张承雪的《基于双音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语素教学实验研究》(《外语学刊》第4期)在充分考虑语素义及语素结合理据的基础上,对以俄语和乌克兰语为背景的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进行语素教学和整词教学的词汇教学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不同,教学效果不同。刘凤芹、张晓曼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同形语素意识的发展及影响因素》(《汉语学习》第5期)利用动态系统语言观,通过实验发现同形语素意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发展,但子系统发展极不均衡。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作者深入到同形语素的类型和词的内部构成层面,指出语素位置对同形同音语素意识有显著影响,语素语音差异和等级对同形异音语素意识有显著影响。王玮琦等的《句子语境类型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通过实验,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语境中知觉特征和动作情景信息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

  二是外部因素,如教学方式、学习模式等。洪炜、昭贞的《读后续听任务在汉语二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将听写任务进行细化,关注到内生动力较弱的读后续听任务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作者通过一项由24名中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学习者完成的实验,对比了汉语不同形式听写任务的学习效果,证实了读后续听任务在汉语二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并对决定其高效促学效果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三是学习者因素,如学习者的母语差异、学习水平差异等。张连跃、郑航的《词语混淆中母语影响的综合性探证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采用混合法研究范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调查和与其他母语学习者词语混淆情况的对比,确定英语母语者的特异性混淆词语,并以所确定的易混淆词为材料进行语言测试。该文利用多种数据相互补充,对量化和质化的考察结果进行三角检测,为二语词汇习得中母语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这类成果还有周睿的《汉日强程度副词二语习得对比研究》(《汉语学习》第3期),Gao Fei等的Word or morpheme? Investigating the representation units of L1 and L2 Chinese compound words in mental lexicon using a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 April)等。

  四是多重因素。Tang Ming和Chan Shui Duen的Effects of Word Semantic Transparency, Context Length, and L1 Background on CSL Learners' Incidental Learning of Word Meanings in Passage-Level Reading(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Vol 51, Issue 1)的实验结果表明,语义透明度和语境长度对词义推断准确率的影响显著,而母语背景对推断准确率的影响不显著。语义透明度与语境长度、语义透明度与母语背景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此外,词汇习得研究还关注到了口语产出问题。冯浩、吴江的《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双音节名词产出的编码进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通过图词干扰的图片命名实验以及基于实验结果构建的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产出汉语双音节名词时,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的时间进程,以及影响命名速度的汉语水平、工作记忆容量、语速等个体差异因素,并基于实验结论,为汉语二语的口语教学提出建议。

  (2)词汇教学

  在词汇教学的研究上,张梦帆、曾昭聪的《词源分析法在高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汉语学习》第6期)重视汉语词汇自身特点,利用汉语词源研究成果,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词源分析法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适用对象以及价值和意义。

  (3)教材中的词汇问题

  本年度几项研究讨论了教材中的词汇问题,集中在预科生词汇需求、汉语教材中易混淆词表研究和汉语词汇分级等方面。

  对预科生来说,从通用汉语的学习顺利过渡到某一专业的学习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中专业教材生词较多是一个突出问题。本年度的两篇相关论文都从量化角度,探究经贸类专业的留学生在这一学习转变过程中对教材词汇的需求以及学习上如何衔接的问题。程璐璐等的《面向经贸类本科专业学习的预科生词汇需求分析——基于微观经济学教材的文本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通过分词和词频统计,发现当前通用汉语教学词汇大纲在专业课教材中的文本覆盖率不足以满足留学生通过阅读充分理解专业文本的需要,从量化的角度解释了来华留学生专业课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该研究从专业需要出发,针对性强,在汉语预科教育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教材的编写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程潇晓的《从词语类型分布谈预科通用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衔接问题——以经贸专业汉语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也从经贸专业汉语教材入手,着重探讨来华留学生通用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衔接问题。

  Chou Chun-Ting 和 Chang Li-ping的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fusable Words in L2 Chinese Textbooks(L. Meichun, K. Chunyu & S. Qi.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Vol. 12278. Springer: 796-809)对汉语教材中易混淆词词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发现,在所考察教材列出的134组词中,只有50组符合作者确定的易混淆词的标准。作者还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提供了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偏误情况和基于易混淆词确定标准的两个建议词表,为教师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此外,Zhang Yinbing等的A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Vocabulary Grad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ehnicki Vjesnik-Technical Gazette, Vol. 28, Issue 3: 845-855)在分析了影响词汇复杂性的词汇属性、构建构词知识库等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应用于汉语词汇分级问题,为汉语词汇等级大纲的研制和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

  (七)学术会议

  本年度在词汇学方面共举办会议两场,受疫情影响,会议形式既有线下也有线上。

  第十三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于4月24-25日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6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刁晏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秀芳、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新春、南昌大学退休教授史有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张世平、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分别就外来词、词法模式、字母词、教材词汇比较、成语问题和词义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分组报告中,百余位学者围绕词汇的历时演变、外来词、辞书释义、词典编纂、社会方言、词汇化与语法化、词源、词形、词义与语义以及词汇教学等主题做了报告,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十二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于5月15-16日在线上举行。会议特邀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杨亦鸣教授、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刘群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居仁教授和闽江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徐戈教授分享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以及科研经验。会议本着打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贯通词汇语义的理论、计量与计算应用,体现学科交叉与前沿动态的办会宗旨,组织了传统主题词法、句法、语义研究、语料库构建、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二语习得、方言、语用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新词与构式研究、隐喻研究、语言计量研究、神经与认知等多场专题报告,为同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和互动平台。

 

未完待续

 

本篇作者:储泽祥、张定、解竹

 

相关链接:

 

原文发表在《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